今年以來,宣城市通過實施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工作,強化政策引導和溝通協調,充分調動上下游地區的積極性,加快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使得保護自然資源、提供良好水環境質量的地區得到合理補償,促進區域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一、工作開展情況及成效
一是全面推進機制建設。各縣(市、區)按照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求,將水環境生態補償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相關部門的年度任務,建立生態補償政策長效機制,明確生態環境、財政等相關部門責任。目前,市及下轄郎溪縣、廣德市、績溪縣已印發并實施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辦法;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及宣州區、郎溪縣政府聯合建立南漪湖水質聯合防控工作機制,寧國市-績溪縣、寧國市-旌德縣、寧國市-績溪縣-旌德縣已建立水陽江全流域聯防聯控機制,郎溪縣-廣德市已建立郎川河流域聯防聯控機制;另外,宣城市分別與杭州市、湖州市建立出境斷面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郎溪縣、廣德市、寧國市、績溪縣分別與溧陽市、長興縣、安吉縣、臨安市建立出境斷面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
二是精準核算及時通報。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聯合按照斷面水質目標和水質監測結果,每月計算各斷面污染賠付、生態補償金額,每年及時完成上年度生態補償清算,測算、清算結果及時通報至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第一時間反映斷面水質產生的補償資金情況。
三是列入民生工程狠抓落實。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一步實現水環境質量改善的社會效益,2019年水環境生態補償工作首次列入宣城市民生工程和民生工作,通過民生辦、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的共同努力,加強調度和宣傳及年度考核工作,促進水生態補償工作更加有效實施。通過實施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是環境效益改善明顯。根據省生態環境廳公布的2019年度水環境質量排名,我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國家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數據顯示,我市32個國、省、市控地表水斷面中,28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水,20個斷面水質優于省定目標。二是經濟效益顯著。根據省生態環境廳通報,2019年凈獲得省級生態補償金2300萬元,排名全省第二。
二、自評得分情況
對照《宣城市市直牽頭單位民生工程日常工作綜合考核評分細則》,我市水環境生態補償考核中組織領導、工作推動、績效管理、信息宣傳、專項工作均獲得滿分,總計10分;另加分項得4.8分,我市水環境生態補償民生工程自評總得分14.8分。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持續推進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按月測算、年終結算各斷面污染賠付或生態補償金,并通報至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督促各地切實落實水污染防治的主體責任,用經濟杠桿撬動水污染防治工作再上臺階。